东南商报•数字报刊平台

栏目: 安博电竞官网首页登录 发布时间: 2024-04-11 浏览量: 2767

  “时代抛弃你时,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”。瞬息万变的时代,新鲜事物不断涌现,思维方法更迭换代,我们生活的时代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。身处“膜界”中的每家光学薄膜企业亦有如此紧迫感。善弈者谋势,面对茫茫膜海,未来,光学薄膜的“势”又在哪里?

  随着液晶电视市场的回温,大型TFT-LCD面板的需求也在逐渐提升,带动大尺寸偏光片市场的急剧扩大,2018年和2019年仅国内需求将分别达0.55亿平方米、1.32亿平方米。2020年,国内需求将达3.43亿平方米。

  这样的市场规模,国产偏光片的产能却完全没有办法匹配。包括在建的产线,目前国产TFT和TN/STN偏光片的全部产能约1.6亿平方米,不足全球的10%。在国产偏光片满产满销的情况下,国内下游面板商需进口近1.83亿平方米的偏光片。而这1.83亿平方米的供需差将由日本、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瓜分。

  据统计,全球主要偏光片企业超过15家,生产线条,生产商仍集中于日本、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,其中日本企业全球市场占有率约50%。日本有日东电工、住友化学、三立化工;韩国有LG化学;中国台湾地区的力特光电、奇美材料等厂商也有涉足,中国大陆产能仅占9%。

  大陆还有大片的市场可以挖掘,这也是光学膜企业为何纷纷想切入的原因。惠之星的偏光片的表面处理膜已经实现对深圳三利谱光电的供给,激智科技也在观望是否要进入。

  其实国产偏光片从1999年批量生产至今已有18年,从最早期的TN偏光片,到STN偏光片到最后的TFT偏光片,国内厂家对偏光片制造工艺和产品的质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。盛波光电、三利谱、富鸿电子、纬达光电、旭友电子、乐凯等能轻松实现批量供应中低端TN-LCD用偏光片和部分STN-LCD用偏光片,能应用在各类精密仪器仪表盘、眼镜、电子词典、MP3、MP4、手机、数码相机、平板电脑等中小尺寸领域。

  但TFT偏光片却仍然与进口品牌的质量相差较远。比如在偏光片透光率指标上,进口偏光片普遍在45%,而国产偏光片只有43%。在偏光片厚度上,进口偏光片能拉伸到70um,而国产的偏光片只能到130um。

  国内仅有盛波光电和三利谱拥有TFT-LCD偏光片生产线寸以下偏光片。从下游京东方、华星光电等面板厂商的扩产计划来看,需求的偏光片都以32英寸以上的TFT-LCD偏光片为主。意味着宽屏电脑、液晶显示器、电视机等高端产品的偏光片依然都要从日本、韩国,或中国台湾地区进口。

  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海江说,工艺、技术、价格依然是目前最大的瓶颈。偏光片生产的基本工艺工序在25道以上,流程长,拉伸、染色、复合、涂布、裁切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,都可能会导致最终产品出现瑕疵以致报废,量产对企业工艺控制和管理的要求就非常高。

  同时,上游端关键原材料对外依存度过高制约着成本的下降。TAC膜和PVA膜,技术门槛高,供给也集中,这两种膜材料合计占偏光片成本的62%。TAC膜全球主要由日企厂商供应,富士写真和柯尼卡美能达两家日企全球市占率分别为70%、20%,两者几乎占据全球TAC膜市场约90%的份额。德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厂商包括中国大陆的乐凯也在做TAC膜,但出货量很少。

  而日企KUARARY则占据了全球PVA膜市场65%。另外在偏光片的其它原材料膜层方面,日本也居于垄断地位,例如,90%以上的AG膜(防眩层)市场由日本电工和大日本印刷占据。

  不难看出,偏光片关键上游材料被国外垄断,行业的超额利润大多被上游材料厂商攫取。产能较小的大陆企业议价能力十分有限,如果不解决偏光片所用的材料,本土企业上马偏光片还是会被“卡脖子”。

  没有本土供给,就没有定价权,为减少相关成本,本土面板厂商对实现偏光片国产化的欲望必然十分强烈。从产业链逻辑来看,国内面板产能的快速提升无疑将推动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,有利于TFT-LCD用偏光片等原材料厂商发展。据测算,尽管2018年前三大厂商会一直是LG化学、住友化学、日东电工,市场格局变化不大,但市场占有率会逐渐下降到66%。